概述

  雖然經常參與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健康,不過就算是訓練有素的運動員,仍然會受到疾病的困擾。大部分的醫護人員都建議病人要盡量休息多一些,但慣於從事體育鍛煉的運動員及參與者,通常卻有很多理由去支持自己於患病期間繼續進行運動。因此,體育鍛煉對病情有何影響,又或者體育鍛煉會否令病情惡化等,都是藉得關注的問題。

受感染的機會

  由於活躍的體育運動參與者和外界接觸的機會比一般人高,所以他們受到疾病感染的機會亦隨之而增加。運動訓練及比賽時所呼出的氣體、咳嗽和吐出的痰涎,都是散播細菌和病毒的媒界。

  一些研究指出,劇烈的體育鍛煉可能會抑壓人體免疫系統的抵禦能力,從而增加了受感染的機會(Fitzgerald,1991;Heath,Ford與Craven等,1991)。Eicher(1993)就曾翻閱了多份有關的研究報告,雖然當中的一些研究顯示,運動會令免疫系統產生轉變,但大部分研究的數據均未能確定這類轉變在醫療診斷上是屬於嚴重的問題,而且大部分免疫系統的轉變,亦可能和運動員情緒上所受到的壓力有關。

  不過,就算運動不一定會增加染病的機會,活躍的體育運動參與者對某些徵狀的確會特別敏感。例如,跑步運動員對鼻塞和咳嗽的反應,就會比一般慣於坐著的人來得強烈。

對健康的影響

  這方面包括運動會否令病情惡化、產生其他併發症,或延誤了康復的時間等問題。Fitzgerald(1991)發現,在傳染病的潛伏期進行運動,可以令病情惡化。究其原因,可能是與運動降低了免疫系統的抵禦能力有關。一些呼吸道的感染通常都伴隨著氣管的發炎和分泌物的增多,這些徵狀都可以因運動而惡化起來。當呼吸道受感染而引發哮喘和氣管過敏時,劇烈運動可導致氣管肌肉的痙攣、咳嗽加劇、喘氣聲增大和呼吸困難等後果。

  另一類可以因運動而惡化的疾病就是由腸病毒(enteroviruses),如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所造成的感染。腸病毒通常會引起呼吸和腸胃通道的徵狀,但亦可引發心肌炎(myocarditis)的嚴重後果(Roberts,1986)。動物實驗中發現,劇烈運動可令到患有病毒性心肌炎的老鼠出現心肌壞死及心臟擴大的情況(Lerner,1988),心肌炎亦往往被視為做成運動時突然死亡的原因(Johnson,1992)。由於有出現心肌炎的潛在危險,發熱及肌痛(myalgia)時應避免進行劇烈運動。

對運動表現的影響

  急性的傳染病可影響身體不同系統的運作,從而防礙了運動的表現。例如,心臟的功能可因患上傳染病(特別是發熱)而改變,這時心輸出量和每搏輸出量都會明顯下降(Friman,Wright與Ilback等,1985),而且運動時的攝氧量和最高心率都會顯著上升(Grimby,1962)。又例如,呼吸道的感染亦會影響到肺的功能。Blair,Greenberg與Stevens等(1976)就發現鼻病毒(rhinovirus)的感染會令呼吸的頻率明顯增加。此外,傳染病亦可降低肌肉系統的工作能力。例如,Friman,Wright與Ilback等(1985)發現感染可令肌肉的力量和功能下降,而Daniels,Vogel與Sharp(1985)亦發現感染可令肌肉的力量(動力和靜力兩類)和耐力均顯著降低。感染亦可影響到體液的平衡,急性腸胃炎和發高熱,都可令身體損失大量體液。一些研究指出,當身體缺損了2%至3%的體液時,就會加重了循環系統的負擔和影響到耐力方面的表現(McArdle,Katch與Katch,1986;Guyton,1986)。體液的存量下降亦會影響到正常的體溫調節,隨著排汗的減少,體熱就難以被排出體外,如果運動時體溫過高,就會導致熱衰竭、中暑和循環系統衰竭等嚴重後果。

  基於上述的種種原因,急性傳染病會令耐力、力量、速度、集中能力等顯著下降,因而影響了正常的發揮。以隊際比賽來說,為了團體的利益,這時倒不如換上其他人以替代生病隊員較為恰當。同樣道理,患病時進行體育鍛煉所獲得的益處,始終不會及得上健康時進行體育鍛煉所得到的多。

傳染他人的機會

  這方面應考慮到疾病的傳染期、傳染途徑和接觸的類別。如果病況嚴重,又正處於傳染期,而且可以因接觸而把疾病傳染給其他人,就應停止進行運動。運動員在參與體育鍛煉或比賽的同時,亦應顧及到其他參與者的健康和利益。例如,麻疹就可以透過參與運動而傳染給其他人,對於未有接受防疫注射的人來說,麻疹是高度傳染的疾病。麻疹由疹的出現開始計算,傳染期可長達4天之久,所以患有麻疹的病人應被禁止參與任何運動。又例如流行性胸肌痛(epidemic pheurodynia),其徵狀包括胸口或腹部的痛楚,並且伴隨著發熱。此病的病原體為柯薩奇病毒B(coxsackievirus B),運動員共用水瓶就是其中的傳染途徑之一(Ikeda,Kondracki與Drabkin等,1993)。

  美國一項研究(Goodman,Thacker與Solomon等,1994)發現,在運動中最常因身體接觸而傳染的疾病為單純性皰疹(herpes simplex),此病症可因體液或傷口的接觸而傳染,其中有12分研究報告就是和捽跤與欖球運動有關。要避免這類疾病的傳播,患病的運動員就應被禁止參與訓練或比賽,直至所有損傷均已痊癒為止。

總結

  患病時可否參與體育鍛煉,應以防止傳播疾病為首要考慮因素,若果進行運動時可能會把疾病傳染給其他參與者,就應停止進行運動。此外,運動員應接受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破傷風、德國麻疹、乙型肝炎等防疫注射;更要注重個人衛生,不要與他人共用水瓶或毛巾等物品。體育運動參與者應明白到患病時參與鍛煉的得益會顯著降低,所以倒不如等待康復後才繼續進行鍛煉。再者,亦要注意到患病時作劇烈運動可危及健康的問題。一般來說,如果只出現鼻塞、流鼻水、咽喉炎等徵狀,則可繼續進行運動;但若果出現發熱、發冷或嚴重的咳嗽等情況,就應避免進行運動,以免引起其他的併發症。

 


References

  1. Daniels, W. L., Vogel, J. A., and Sharp, D. S., et al. (1985). Effects of virus infection on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man. Mil Med, 150(1), 8-14.

  2. Eicher, E. R. (1993). Infection, immunity, and exercise. The Physician and Sportsmedicine, 21(1), 125-135.

  3. Fitzgerald, L. (1991). Overtraining increases the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2(suppl 1), s5-s8.

  4. Friman, G., Wright, J. E., Ilback, N. G. et al. (1985). Does fever or myalgia indicate reduced physical performance capacity in viral infections? Acta Med Scand, 217(4), 353-361.

  5. Goodman, R. A., Thacker, S. B., and Solomon, S.L., et al. (1994).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ompetitive sports. JAMA, 271(11), 862-867.

  6. Grimby, G. (1962). Exercise in man during pyrogen-induced fever. Scand J Clin Lab Invest, 14(suppl 67), 1-112.

  7. Guyton, A. C. (1986).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7th ed.).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

  8. Heath, G. W., Ford, E. S., Craven, T. E., et al. (1991). Exercise and the incidence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Med Sci Sports Exerc, 23(2), 152-157.

  9. Ikeda, R. M., Kondracki, S. F., and Drabkin, P. D., et al. (1993). Pleurodynia among football players at a high school: An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coxsackievirus B1. JAMA, 270(18), 2205-2206.

  10. Johnson, R. J. (1992). Sudden dealth during exercise: a cruel turn of events. Postgraduate Medicine, 92(2), 195-206.

  11. Lerner, A. M. (1988). A new continuing fatigue syndrome following mild viral illness: a proscription to exercise, editorial. Chest, 94(5), 901-902.

  12. McArdle, W.D., Katch, F. I., and Katch , V. L. (1986). Exercise Physiology: Energy, Nutrition, and Human Performance (2nd ed.). Philadelphia: Lea & Febiger, 1986.

  13. Roberts, J. A. (1986). Viral illnesses and sports performance. Sports Medicine, 3(4), 298-303.

 


Back to Sports Medicine and Injuries
最近更新日期(Last Updated):2009-06-27